来源:人民铁道报
(资料图)
2月13日5时,内蒙古乌拉山脚下漆黑一片,乌海工务段前旗线路车间乌拉山线路工区14名线路工踏着厚厚的积雪,在包兰下行线106公里500米处集结完毕,他们将利用“天窗”对5处线路冻害进行集中整治。
乌拉山线路工区地处河套平原,管辖的34公里包兰线途经黄河,每年春冬季线路冻害严重。为做好冻害整治,乌拉山线路工区采取“观、标、建、治”的整修方法,为冻害建立管理台账,形成系统完整、条目清晰的“病历”。
5时40分,“天窗”命令下达。工长李根部署好防护后,快速掏出揣在怀里的冻害台账,指挥线路工拉紧悬绳,测量第一处冻害线路高低。“冻起高度5毫米,前后3根枕按3毫米、2毫米、1毫米顺坡。”李根跪地检查,借着头灯光亮,在反复确定木折尺上的数据后,决定用垫板处理该处冻害。
几名职工配合默契,插压机、抬钢轨、加垫板、紧螺栓、核尺寸……线路上寒风一个劲地嘶吼,职工们却丝毫不受影响,几十分钟下来,个个帽檐上沾满了冰霜。
李根手持道尺,沿着作业地段快速移动,不时在回检记录本上认真记录数据。“冻害就跟娃娃脸一样,随着气温起伏说变就变,我们必须随‘温’而动,保证钢轨高低误差在1毫米以内,确保列车运行平稳安全。”李根喘着粗气说道。
7时40分,“天窗”结束,他们圆满完成了当天的整修任务,人员机具撤出线路,欢笑声清晰地回荡在乌拉山脚下。
马 威 张建华
标签: